提早把自己放在对的位子
(撰文者·就业情报董事长翁静玉)
![]() |
下载本篇文章 (WORD)为了保证下载内容的正确呈现,建议避免使用IE浏览器下载
|
前 言:
- 本文由作者和朋友的经历提出小孩的职业规划最好在中学开始,并举了两个相关案例说明。
- 提出的问题贴合实际,举的例子也有一定代表性,可以对相关人士有所启发和警示。
- 当我们还在考虑如何在大学中把职业规划做好的时候,这篇文章的作者已经想到更往前一步:职业规划越早越好,宜在中学时候开始。其实中国的家长们对于孩子未来的职业是无比关心的,特别是看到近些年大学生就业不理想的状况下,但是他们对小孩的职业规划往往缺乏科学的方法,而且常常是站在自己的视野和角度上,例如做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子承父业或者哪个热门就奔哪个去。
- 对于小孩本身的特质是否适合,他内心是否愿意,则未必了解。而小孩呢,文中提到的一个案例我看着也挺有感触,也许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自己是否擅长,是否适合以这个兴趣为职业,则完全缺乏实际社会认知和体验了。于是在这中间,向专业的职业测评工具和职业规划师求助是可取的。
- 值得一提的是,工具的使用往往是个双刃剑,用好了,它的帮助很大,用不好,可能反而会有误导的反效果。所以建议使用的时候,还是在专业的老师指导下为宜。
正 文
在台湾,翁静玉已成为「就业」的代名词。她是「草莓族」这个概念的发明者,创办了台湾第一本职场就业杂志、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职涯咨商学院,更是各种创新招募活动的开路先驱。从人资主管、大学校长到政府官员,都从她的文章与演讲中得到许多启发。
回顾这一路走来,翁静玉说她是当了妈妈之后,才更加深刻体会到孩子必须提早自我探索、做好长远生涯规划的重要。(以下文章转载自《17岁生涯探索地图》,由富邦文教基金会与Career就业情报共同出版)
对未来职业充满奇想
翁静玉记得儿子在读国中时,曾说将来想开日本料理店。听完他的想法,翁静玉没有直接表达反对或赞成,而是笑着对儿子说:「好啊!但是要成为日本料理师傅,要有味蕾的敏感度,不仅菜要做得好,还要有视觉的美感,懂得食材摆盘与花色的配置,你最好先去日本料理店『拜师学艺』吧!」他兴冲冲地点头答应,脸上尽是迫不及待的兴奋。
那一年暑假,翁静玉的儿子怀着满心期待,到铁板烧店当学徒。第一天下班回家,儿子高兴地说,他在厨房忙了一整天,除了洗菜、切菜,还要切香蕉,师傅要求每一片都要切得平整,他不知不觉切掉近10斤香蕉。第二天,儿子开始学习在铁板上煎香蕉,必须漂亮地翻面,还要帮忙清理台面、收拾厨余,忙到餐厅打烊才回家。到了第三天,儿子终于开口跟翁静玉说:「妈妈,我现在不想当厨师了!每天站在铁板前,好热、吸进好多油烟,脚也站得好累。」
几年后,儿子上了高中,迷上电动游戏,人生志愿也大转弯,变成想当游戏程序设计师。翁静玉告诉他:「电玩产业的流行变化很快,但程序撰写需要很长时间,就算你玩游戏能拿高分,也不代表你能写出好的程序。」儿子想了想,似乎也不太喜欢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工作,一个人不断测试程序,等到产品上市时,恐怕连自己玩的兴致都没有了。
不过,翁静玉还是安排儿子利用暑假期间,到公司的信息部门实习,让他开始接触程序设计,后来他顺利申请到美国密西根大学主修电机系,现在四年级,读得很开心。
生涯规划宜提前从国中开始
很多父母都曾听过小孩对于未来职业的各种「奇想」,虽然有些想法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不过小孩愿意主动探索职业世界,毕竟是值得鼓励的事。翁静玉总是告诉为人父母的亲朋好友,小孩的职涯规划最好提前从国中时期就开始,而高中阶段更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不要等到大学快毕业、参加校园征才活动后,才开始思考或决定自己未来职涯,为时已晚。
翁静玉身边几个差不多年纪的朋友,也都有着同样的心情。他们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外面世界瞬息万变,不免替儿女担心,将来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有些孩子甚至连该找什么工作、或者自己想做什么工作,答案都是「不知道」。
朋友们知道翁静玉长期研究产业人才学,擅长依据个人性格特质及志趣,找出个人潜能,并提供生涯规划建议,因此纷纷带着孩子来求助,希望透过「CPAS人才测评系统」这份广受国内知名企业肯定的科学工具,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性格密码」,从中找出自己适合从事的工作,及早厘清未来人生方向。
用CPAS人才测评系统作诊断
其中,一位科技业主管带着就读国中的儿子A一起来,他表示小孩喜欢社会和数学,成绩也还不错,但不知道日后该如何选择大学科系。
个案A的职业适性测验结果
特性别得分 | 各职业适性得分 | ||||
特 性 | 得分 | 特 性 | 得分 | 适性工作 | 得分 |
行动性 | 10 | 独立自主性 | 6 | 定型的工作 | 2 |
持续性 | 8 | 革新性 | 7 | 对人的工作 | 4 |
指导性 | 4 | 思考性 | 7 | 营业的工作 | 7 |
挑战性 | 7 | 柔软性 | 9 | 非定型工作 | 4 |
共感性 | 5 | 感受性 | 5 | 具创造性的工作 | 3 |
情绪安定性 | 8 | 慎重性 | 4 | 领导潜能 | 4 |
从CPAS测验结果来看,A在5大类适性工作中,「营业的工作」得分最高(7分),表示他如果从事业务类工作,必能胜任愉快。所谓「营业的工作」,指的是有目标或业绩导向的工作,工作内容包括维系客户关系,提供客户满意服务,工作本质较具竞争性,相对应的职务包括银行的理财专员、汽车、保险或房地产的业务销售员等。从事这类型的工作,必须具备行动力及持续性,愿意接受挑战,适应能力强,而且有同理心,懂得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EQ也要好。
进一步细看A的12项性格特质得分,其中行动性10分、柔软性9分,持续性8分、挑战性7分,情绪安定性也有8分,共感性得分中等,有5分,这都与从事「营业的工作」的性格特质不谋而合。因此翁静玉建议这位主管,可以让孩子在大学时选读商学、经营管理或营销相关科系,深耕专业知能。
商界巨子小孩的三个大梦
另外一个案例,还在念大学的B,因「个人志趣」及「适性工作」两者之间有所差异,再加上从小背负着父母深切期许,他站在抉择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B的父母皆在商界享有成就,不过他自小就对从商没什么兴趣,为自己的职涯排定3大梦想,分别是厨师、建筑师及医生,但父母亲却期待他读商学或财务工程,以便将来承袭衣钵。
为B做生涯诊断当天,翁静玉好奇问他,为何同时对厨师、建筑师及医生这3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感兴趣,他回答:「因为我很喜欢到处品尝美食,如果以后能当上厨师,每天与美食为伍,一定很开心;想当建筑师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画漫画,我想绘制设计图对我来说应该也不难;最后一个医生,是因为我喜欢化学,对生物解剖有兴趣,所以希望将来能当医生,不但收入稳定,专业地位也高。」
个案B的职业适性测验结果
特性别得分 | 各职业适性得分 | ||||
特 性 | 得分 | 特 性 | 得分 | 适性工作 | 得分 |
行动性 | 7 | 独立自主性 | 4 | 定型的工作 | 2 |
持续性 | 4 | 革新性 | 4 | 对人的工作 | 7 |
指导性 | 3 | 思考性 | 5 | 营业的工作 | 3 |
挑战性 | 6 | 柔软性 | 8 | 非定型工作 | 4 |
共感性 | 10 | 感受性 | 9 | 具创造性的工作 | 2 |
情绪安定性 | 5 | 慎重性 | 5 | 领导潜能 | 3 |
爱画图 不代表能当建筑师
翁静玉坦白告诉他,从专业角度来看,在CPAS的5大适性工作中,厨师及建筑师皆属于「具创造性的工作」,也就是从无到有、研发或创意类型的工作,包括视觉设计、建筑设计等工作都在此范畴之内,不过,B在「具创造性的工作」得分偏低,仅有2分,显示这并非他的适才适所。
B希望说服翁静玉改变看法,于是拿出他带来的画册,里面全是他的漫画作品。翁静玉随意翻了几页,发现他画的多为少女漫画中经常出现的梦幻公主,有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及纤长睫毛,翁静玉直截了当告诉他:「同样是绘图,你会画漫画,不代表你就适合当建筑师,这两者之间的专业相差很大。」
另外,以B的家世背景,翁静玉认为去当与油烟为伍的厨师不免有点可惜,况且,就算他遍尝各地美食,已达老饕级的专业水平,这也无法和善用食材、发挥个人创意的厨师画上等号。
被B排在职涯选择最后一个顺位的医生,反而正是他的适才适所。医生是「对人的工作」,其他如秘书、公关、店员、柜台、导游、护士等工作也是。B的共感性、感受性以及柔软性得分皆高,行动力也不错,其中共感性10分、感受性也有9分,这些特质显示他非常适合从事「对人的工作」。若是从医,一定能将心比心,体察病人的苦痛之处,有朝一日将可成为悬壶济世的良医。因此,最后翁静玉建议B,继续在医学领域深造,将来学以致用。
想做的≠会做的≠能做的
从A和B及其他很多类似的案例中,翁静玉看到了台湾青少年在生涯规划上的茫然与无助,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及适才适所,也不清楚大学科系与职业世界的连结关系,再加上父母与孩子之间,往往对于未来工作的期待有所不同,因此,常有父母亲带着孩子来向翁静玉寻求建议。
而翁静玉的「职涯顾问部落格」开张后,也经常会有迷惘的国、高中生在在线询问:「如果兴趣不是自己的适性工作该怎么办?」或者很疑惑:「兴趣和能力两者不完全符合,那到底是兴趣优先,还是能力为重?」
遇到这样的孩子,翁静玉总会提醒他们:「兴趣不是一时的好玩或好奇,而是应该与就业市场相扣连,因为个人志趣不见得适合当作职涯选择,眼光要放长远,更要务实看人生。」从实际个案来看,很多孩子内心抱持的梦想或兴趣,和现实的职业世界有所落差,而且每个人「想做的」、「会做的」以及「能做的」这三者之间也不同,这也正是为什么在生涯规划前,必须先抽丝剥茧了解自己。
「罗马」不是唯一的康庄大道
将人的一生放在时间轴上来看,大学毕业的新鲜人,踏入社会时通常22岁,若是硕士则再向后推迟2年,以60岁退休、90岁挥别人世来推估,每个人职涯发展的黄金阶段最多36年。翁静玉强调,一个人必须在这36年打下基础,退休后的30年才能衣食无虞。假使青少年皆能在国中毕业前,透过专业的职涯顾问协助,找对大学科系、考上好的大学、也顺利找到自己的职涯方向,那等于是为未来的66年打了一剂强心针。先为自己的人生种下对的种子,或许辛苦在先,但将来必能欢欣收割。
「罗马」不是唯一的康庄大道,或许在你心中,「巴黎」、「纽约」或「东京」更棒,也更适合你,翁静玉认为,尽早透过科学客观的测评工具检视自我,同时和专业的职涯顾问当面交流,一方面能促使自己思考职业世界的现实样貌,同时也能从个人的性格特质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需要修正或调整的缺点有所警惕。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职业世界何其广阔,生涯规划千万不要被父母心中的「罗马」限制,「性格」才是关键密码,要依循个人的适才适所,寻找自己职涯的「巴黎」、「东京」或「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