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互联网+”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能够在教育层面得到展现和延伸。那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进行教育的开展呢?尤其是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高校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教育的开展,成为了众多高校老师们的关注点。
重庆大学的王麒凯老师和王玥琳老师针对这方面进行了剖析和解读,王麒凯老师又将思考和解读的内容分享在北森生涯学习圈内,究竟王麒凯老师与王玥琳老师针对“互联网+”思维下进行高校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教育的开展分享了哪些内容呢?
快来和生涯豆一起来看看吧~ 以下内容Enjoy:
自从国家、教育部开始倡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开始,随着就业工作的深入和学生需求的增加,学生的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成为就业工作的迫切需求和重要内容。课程、咨询、大赛、讲座等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各个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最早的就业工作仅仅是发布一些信息,包分配,编制方案计划,这称之为就业工作的1.0时代。而双向选择开始,求职者与招聘方通过双选会、招聘会见面签约,这是就业工作的2.0时代。而随着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嵌入,就业工作不再是传统的事物工作,更多走向了专业化、专家化,走向了指导的层面,这是就业工作的3.0时代。3.0时代与2.0时代、1.0时代最大的不同就是所处的环境有了较大变化,“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
2012年11月14日,易观国际集团创始人于扬在2012易观第五届移动博览会上发表《互联网+》为题的演讲,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理念。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成为2015年的热词,2015年也成为“互联网+”年,“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互联网可以加创业,可以加商业,可以加工业,可以加农业,可以加电子商务,可以加教育,也可以加就业创业工作。当然,“互联网+”不是简单的做个网站、开个微信微博,而是将“互联网+”的精神实质与其他行业或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互动有无、资源整合的整体,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与就业指导工作融合也将产生新的发展生态,形成新的格局。
搭建平台
是“互联网+”就业指导模式的起点
是“互联网+”就业指导模式的基础
同时,为了让真正需求的人参与到就业指导活动,每次活动可采用“预约制”,名满为止,让优质的资源给予本身需要的人来享用。“预约制”可以通过微信来实现,还有些学校专门开发了就业指导活动管理系统,通过系统进行预约。预约作为起点,对活动的策划、宣传、执行、监控实行精细化管理。
是“互联网+”就业指导模式的显著特征
“互联网+”就业指导既可以从形式上、方法上、内容上、制度上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主要是学生认可和需求的就是存在和合理的。比如形式上,可以是讲座,也可以是大赛,还可以针对基层就业、创业等开办专题的训练营,也可以是小范围的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从方法上,MOOC时代的到来让教育公平看到了希望,毕竟一场活动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将一些活动制作成视频或微课堂,让更多未参与的学生能够享受这些资源,便可以提高就业指导的覆盖率。从内容上,高校可以针对学生求职过程中关心的某个点进行展开,也可以深入某个行业进行逐层展开,还可以结合重要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分享,只要跟大学生求职创业与生涯发展有关的都可以进行分享。有了创新基因,“互联网+”就业指导变得更有活力、动力。
是“互联网+”就业指导模式的核心
针对企业,高校可采用“校园招聘+就业指导”的方式,与市场拓展的工作结合,让就业指导走向校招现场和一线,从每年来校的上千家企业中深度挖掘一些企业和讲师,尤其是500强企业、中央骨干企业、重点国有企业等。企业到学校来了之后,可以不光是招聘和宣讲本企业,还可以讲解这个行业的情况、职场故事、用人需求、简历面试、职业发展等多个主题,上半场分享,下半场招聘,这就是所谓的“校园招聘+就业指导”方式。这对于企业也有好处,可以帮助企业打造雇主品牌,更加有利于有利于校招,企业也愿意此时为学生们分享这些内容。当然,还有一些第三方机构,比如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中公教育、乔布简历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是非常好的,总的来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外部企业资源,为高校就业指导提供资源保障。
针对学院和学生,学校可以每次举办就业指导活动争取链接一个学院来承办,学院承办可以保证效果和质量。一些二级学院其实很想也非常需求开展这些工作,可是缺乏相关的经费和资源。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可以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经费”,让学院和学生来申报,申报成功学校给予经费资助,“就业中心主办,学院承办、学生参与”应该成为“互联网+”就业指导一种常态模式。同时,让就业指导工作进入就业工作考评的内容,成为重要的牵引。
是“互联网+”就业指导模式的根本
总得来说,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通过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的求职能力、就业竞争力提升起来是就业工作的根本。而“互联网+”就业指导是将搭建平台、尊重需求、创新驱动、链接资源、大数据监控等互联网的优秀基因与教学结合,与“第二课堂”结合,与教育结合,形成一个无边界、多资源、多空间的生态,让学生受益、让学校收益,也让企业受益,形成一个多赢共赢的局面。
北森生涯学院(beisenedu.com)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生涯教育行业的缔造者和创导者,也是国内最大的生涯教育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涯产品高达25种,纷纷出自北森生涯研究院的专业人士之手——来自剑桥、北大、北师大、中科院心理所的近50名硕/博士。北森生涯作为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持机构、教育部“十五”课题研究试验基地,先后与美国职业发展协会 (NCDA)、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NBCC)、及美国劳工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CETTIC)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北森生涯学院已为清华、北大等700多所高校,北京四中、北师大附中等300多所中学,提供了“培训+工具”的专业生涯解决方案,市场占有率超过70%,13年来,接受北森生涯培训的高校老师超过45,800人次,直接受益学生超千万。北森生涯学院,只为点亮中国人的生涯之路!